收藏
主页 > 海绵城市&景区 >
海绵城市&景区

深圳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精彩缩影!

秩名  2016-10-13 10:06 


 

  海绵城市示范区内几条路面机动车道采用渗水沥青铺设,洒水车刚刚洒过的路面没有一点儿积水。
 

海绵城市

  

 

  小区白色沙池地势位于整个小区低点可以吸收雨水下渗。
 

海绵城市

  

 

  体育场周围渗水路面、排水沟渠、生物滞留带等集功能与美观于一体。
 

海绵城市

  

 

 

  渗水沥青吸收的雨水下渗后通过管孔排入生物滞留带。
 

海绵城市

  

 

  光明群众体育馆屋顶全部采用植被覆盖,生物降低室内温度。
 

海绵城市

  

 

  深圳海绵城市示范小区路面有坡度,可以将雨水排入绿化带吸收。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同样,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深圳也当仁不让,闯在了潮头。

  记者日前从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继今年4月深圳市正式成立海绵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有关工作机制后,《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日前也经过深圳市政府批准正式发布。这对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深圳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
 

  该实施方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讲话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并结合深圳市实际,分为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任务、重点区域和建设项目指导意见、组织分工、实施保障等部分,提出了深圳市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也标志着深圳进入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阶段。

  建海绵城市需求迫切

  长期以来,深圳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而城市开发建设中水文条件改变较大,增大了内涝风险。比如,深圳市的地面硬化占比不断提高,与1980年相比,2013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加24%,地表径流量增加约40%,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增大;雨洪调蓄空间萎缩,现状水面率约4.61%,远低于规范要求的城市适宜水面率下限值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深圳人口密度大,建设强度高,城市硬化地面比例高、河流短小且多为雨源型河流等特征;水安全保障度不高、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亟待修复等问题已经成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重要制约因素。

  “深圳建设海绵城市的需求尤为迫切。”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因此,《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提出“海绵城市,立体治水”的对策,将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LID)模式,加大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量的刚性约束,实现“五位一体”系统治水。
 

海绵城市
 

  创国际一流海绵城市

  记者获悉,在治水提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深圳市是铆足了力气,投入重兵巨资,干将挂帅。

  2015年11月,深圳市政府审议并通过《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明确了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立体治水等治水十策。未来5年将投资816亿元治水,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等角度着手,落实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2016年4月,市政府正式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经多部门统筹研究,《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日前也经过市政府批准正式发布。

  方案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将其作为新时期深圳城市发展转型的城市战略,组建协调和实施平台,在全市各项相关工作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升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方案要求深圳可以利用独特的法制优势、技术优势,创新推动海绵城市创建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构建规划建设管控制度、投融资机制、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等,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长效推进。

  发挥深圳科技创新型城市优势,结合智慧城市实现管控平台、应急联动。利用光明新区全国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创建的技术积累和深圳前期已展开的低影响开发、排水防涝技术的相关研究基础,推动海绵城市设施的本地化、科学化、产业化,在全市推广高效益、低成本、易维护的海绵设施;凝聚行业力量,建设国际一流的海绵城市。

  深圳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20%以上城市建成区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2030年,除地质不适宜地区、污染源地区等特殊区域外,80%以上城市建成区符合海绵城市要求。
 

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方略已完备

  记者从方案中获悉,深圳市对于建设海绵城市项目实施有着清晰明确的指导思路。要求按排水分区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具体涵盖了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

  道路与广场:城市道路系统海绵设施应以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地表径流为目标,应与城市交通、园林景观、内涝防治、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与设计相协调,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与安全、景观要求等因素。

  新建道路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因地制宜运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等多种形式,可采取不设道路侧石,通过布设开孔侧石、间歇式侧石等方式,将道路雨水引入绿化带,增加道路绿地雨水的海绵功能。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采用透水基础,增加透水性。

  城市广场:要因地制宜采用下沉式结构或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并适度收集回用。既有道路和广场,要有计划地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改造时同步实施海绵化改造。

  公园和绿地:城市公园绿地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公园绿地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要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在超标暴雨发生期,必要时可借助绿地系统形成城市暴雨排放通道。

  建筑与小区:各类建筑与小区项目应通过综合措施实现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深圳市绿色建筑相关导则应加强海绵城市相关要求的分值,并将其列为必选项。

  根据深圳市本土条件,主要可采取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绿地下沉(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被草沟等)、不透水场地雨水径流引入绿地等多种形式。有条件进行雨水收集回用的建筑与小区,应根据雨水的用途、用量、收集范围、水质状况等进行优化设计,合理确定雨水收集回用规模。

  水务项目:严格实行河湖、水库、湿地、沟渠、蓄洪区等城市现有“海绵体”的空间管控。推进城市蓝线划定,维持城市水循环所必要的生态空间。充分发挥水库雨洪利用和防洪排涝作用,改善城市水循环条件。

  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与海绵城市建设各项措施的衔接关系,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在城市河湖水系沿岸适当位置,因地制宜布设旁侧湖、滞水塘、调蓄池、蓄水池等雨水径流调蓄设施,有条件的可建设地下蓄水储水设施、排洪通道,增加对雨洪径流的滞蓄和承泄能力。

  推进城市河湖岸线生态化治理,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形态,修复河滩及滨水带生态功能,合理设置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生态修复措施,发挥其自然渗透、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的作用。
 

海绵城市

  答疑解惑

  关于海绵城市这一比较新鲜的事物,市民和媒体也提出了不少问题,记者进行了梳理,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方面也作出了专门解答。

  问:海绵城市是什么?

  答: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国家对其的正式定义是: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问:海绵城市建设跟传统的城市建设有什么不同?

  答:首先是建设理念不同。传统城市建设注重的是战胜自然,改造自然,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而“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的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第二是建设手段不同。传统城市建设一般偏重管道、泵站等灰色设施,或多或少地忽视生态恢复或生态保护工作;而“海绵城市”建设则强调灰色、绿色结合,在弥补灰色设施欠账的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转变规划设计理念及方法,改变粗放的建设方式,更好地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问:海绵城市会给老百姓带来什么看得见的好处?

  答:用四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同时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目标。

 问:建海绵城市的钱谁来出?

  答:海绵城市建设大多数项目不像传统的污水处理厂、管网等类型的项目,独立立项建设,需要单独出资;一般是和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建筑与小区、水务项目结合在一起,因此其投资来源和主体项目的投入方一致。

  问:老城区如何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是否会进行大拆大建?

  答:老城区的海绵化改造可以跟雨污分流改造、景观提升和道路改造等项目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建设时序,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减少动土建设给公众带来的不便。另外在老城区,更要以问题为导向,哪里内涝严重、水体黑臭,就优先进行海绵改造,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深圳海绵城市

  问:普通市民如何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

  答:普通市民可以积极建设“绿色屋顶”、“绿色阳台”,助力垂直绿化;在小区或自家楼下准备雨水罐,把雨水存起来,让雨水少点排走;在改变家庭的空间布局时,要注意雨污管道不要错接;不乱扔垃圾,维护路面整洁;还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海绵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等等。总之,普通市民可以做的事情,确实很多。

  问:建了海绵城市,就能解决内涝吗?

  答: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包括“源头控制、中途减排、系统治理”。源头分散的雨洪控制在国际上有很多相似的理念,如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等,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多年,证明可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保护城市生态。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源头径流控制的作用;它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主要应对常见的中小降雨事件。超过源头控制能力的降雨,需要海绵城市的其他组成发挥作用,如管道排水设施、超标地表径流排放通道等,系统应对。另外,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城市发展方式,是持续的城市建设行为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工程建设,需要成片化、系统化推广应用方能取得成效。
 

  问:建海绵城市是否要花很多钱?

  答: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设施,其中渗、滞、蓄等源头减排设施主要结合建筑小区、道路、公园等建设项目来实施;排水防涝设施、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再生利用、漏损管网改造等主要结合水务项目来实施,因此海绵城市的投资较难独立核算。从算大账的角度出发,“海绵城市”可以获得雨水资源利用、污染源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降低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以及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此外,很多地方地下水年年下降,却得不到及时补充,最后枯竭,这种生态的损失几乎是不可逆的,想要修复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因此从生态角度出发,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更是难以估量。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解读

下一篇:屋顶上的绿色,海绵城市在身边。